人物名片:林可济,福州人,1933年12月出生。1951年,林可济随部队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在战火中,面对生与死的考验。
林可济在朝鲜战地
1950年4月,17岁的林可济正在福建省立福州中学(后改名福州第一中学)就读高中二年级下学期,经青年团福州市工委介绍,林可济和同班的另外两名同学,前往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野战军第9兵团第20军驻闽联络处报到。随后被编入第20军教导团下 “知识青年训练班”,接受军事训练和政治学习。
建军报
1951年初,林可济跟随部队经过吉林集安,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被分配到教导团《建军报》报社从事编辑采访工作。短短几个月,林可济从一名青年学生变成一名革命战士。
“既当记者外出采访,又做编辑在屋子里校对稿件,大家都卯着一股劲,拼命干。”林可济说。
林可济采写的报道
在战地流动的环境中,报纸无法铅印,只能油印。林可济和战友们先用特制的铁笔,用手写的方式将稿件一个字一个字刻在腊纸上,再用油印机印刷。
“在朝鲜战地上,几乎每天都要行军,所以报纸印刷就不可能像安定环境下用铅字印刷,没那条件。”林可济说。
油印即用油印机印刷报纸,先将蜡纸放在钢板上,用铁笔在蜡纸上写字,把蜡纸磨出痕迹,再将油墨涂上去,字迹渗透到纸张上。
抗美援朝纪念徽章
在朝鲜战场上,相对于直接参加战斗的第一线同志而言,林可济算是文职人员,但由于身处战斗环境,林可济同样随时面邻着生与死的考验。
“当时我们离开学校才三四个月,对战斗状况很陌生。晚上行军的时候,敌人飞机要轰炸我们,就扔探照灯下来,整个一片白茫茫的,大家都非常紧张,还有投炸弹,还有大炮、机关枪这些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很大的战斗洗礼。”林可济表示,刚到朝鲜那阵子,心里面实际上存在着一种紧张和害怕的心情。
抗美援朝老兵林可济捐赠《志愿军报》
2020年11月10号上午,福建革命军事馆首次文物捐赠仪式在福州三坊七巷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旧址举办。闻讯赶来的林可济从手提包里掏出一叠装在透明塑料袋里,已经泛黄的旧报纸等史料,包括《志愿军报》《建军报》和朝鲜人民慰问团的慰问信等,总共18件,交给福建革命军事馆征集布展办公室工作人员,登记入库,并获颁“收藏证书”。
林可济老先生表示,将私人珍藏捐献给福建革命军事馆,可以让更多人看到史料,了解历史,让革命文物发挥更大的社会教化功能。
“让文物活起来。”林可济告诉FM全媒体记者,革命文物放在家里,传播范围小,而捐献给社会,将得到更长久保存,其价值也将得到更大发挥。(福建广播FM全媒体记者叶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