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福建省东北部的周宁紫云山麓,常年云雾缭绕。从这里,数十条山涧清泉奔流而下,峰回水转形成一道溪流。浦源村的农户沿溪而居,溪水清澈,数千尾鲤鱼在其中悠然游弋。这里的鱼都通人性,不怕人。若是有人临溪而立,鱼儿们也不惧怕,反而“闻人声而来,见人影而聚”,竞相觅食,彩鳞翻飞。村里已有几百年的护鱼历史,这是祖宗的规矩,更成了村民们的共识。
如无溪中鲤鱼,则无浦源村人
浦源村距福建省周宁县城约五公里,鲤鱼溪缓缓穿村而过,这条长500多米、宽仅数米的溪流就是浦源村人的“母亲河”。
鲤鱼溪原名东洋溪。相传,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郑尚公从河南举家迁至周宁县吴厝底(今鲤鱼溪下游),他被这里的花香鸟语深深吸引,于是率领子孙开荒种田。当时,吴厝底没有水源,郑家的饮水都靠着山中的溪水,但上游的村民却经常把脏东西往水中倒。郑尚公自忖,倒脏东西是其次,怕的是有人往水中投毒。他想了许久,最后想出一个好办法,在挑水处筑个小坝放养鲤鱼,一则澄清污水,二则预防投毒。
时光匆匆,昔日放养的几尾鲤鱼已繁育满溪。时至明朝初年,郑家族长郑晋公因担心村人偷捕鲤鱼,便召集全村人订立民约,禁止垂钓捕捞,违者严加惩处。郑晋公为了树立民约的权威颇费苦心。他故意诱导他的孙子偷捕鲤鱼,并当场抓住。在祠堂里,当众对孙子进行处罚,并罚宴三日。在开宴前,让村人齐立誓:如无溪中鲤鱼,则无浦源村人。先人的佳话传承为后人的信仰,东洋溪也就渐渐成了鲤鱼溪。
为了鲤鱼能在溪中自由快乐地生存,经过长期观察和摸索,村民们掌握了鲤鱼许多生活习性,每到沿溪建房时,都要在路下修建“L”形下水道,以便鲤鱼在发大水时躲藏。同时,还在溪侧植上绿葛蒲让鲤鱼衔住以免被洪水卷走。正如前人诗云“涧壑沟濡资德水,藻蒲依止谢江神”。
浦源村成了村民和鱼儿共同的家园。每年雨季,洪水漫上街道,鲤鱼蹦进家门,主人就养着它们,等水退了再放生。山洪暴发,鲤鱼便会乖巧地紧咬岸边蒲草或藏身石洞以求存身,不愿随波逐流离村而去。纵使洪水冲至数里之外,它们仍会成群结队地逆流而上。
代代与鲤鱼相守,孕育了村民与鲤鱼之间的深厚感情。有时,溪中鲤鱼遇到疾病时,人们就马上召集有经验的村民开会研究对策。经过几百年的相传,村民已掌握一些急救的妙招,以防万一。当溪中鲤鱼自然死亡后,便由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将鱼隆重葬于鱼冢,以示纪念。
八百多年的历史沧桑,虽经一次次的战乱、灾荒,鲤鱼在村民的保护下繁衍至今,堪称奇迹。当看到老人们身着传统服饰,在溪边为一条死去的鲤鱼举行庄重的鱼葬时,不禁令人感慨。
宁忍饥饿,不食溪鱼
因浦源村人鱼同乐的独特人文景观,明、清两代的当地官员均下发明文,保护溪中鲤鱼。村民也自觉将鲤鱼视为知己,绝不许有丝毫的破坏。
但在特殊时期,鲤鱼溪的安宁局面也屡屡受到严峻挑战。1949年春,从淮海战役败退下来的国民党某部经过浦源村,饥肠辘辘四处抢粮,眼见满溪的鲤鱼,他们惊喜万分,不顾当地百姓规劝,公然用枪打、手榴弹炸、竹箳围、箩筐抬等方式捕鱼食用。全溪只剩下极少数的鲤鱼躲在“L”形下水道,才逃过一劫。
村民们逃难返村后,不为自家的牲畜被杀、粮食被抢而泣,却为鲤鱼遭难失声痛哭。面对满地疮痍,乡民小心地收集鱼头、鱼刺,将其葬入鱼冢。
经历数次劫难,解放后,鲤鱼又迅速地繁衍起来。村民历朝历代勇敢护鱼的事迹一直被长者口口相传教育下一代。像“郑孝廉文明杖护鱼”这样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上世纪60年代闹饥荒,村人即便忍饥挨饿,也不食溪中鲤鱼。
在村民的一代代庇护下,鱼儿们再也不用担心成为“盘中餐”。它们在这方小小天地间自由嬉戏、遨游。时不时地,溪两旁的村民还会将剩菜、剩饭倒入溪中给它们“加餐”。它们将自己温顺的天性在村民面前表现得淋漓尽致。听到人声、见到人影,鱼儿们反而会靠拢过来摇头摆尾。若投食入溪,鲤鱼会欢腾跳跃,争相逐食。如果用手去摸鲤鱼,它们会很温驯地让人抚摸。
希望之鱼孕育新前景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来鲤鱼溪游玩的游客日渐增多。当地政府看到商机,在信守民约、保护鲤鱼溪环境的前提下,实施鲤鱼溪观光旅游项目开发,造福于民。
从2007年开始,周宁县先后投入200多万元,完成了《鲤鱼溪风景区建设详规》等编制工作,同时充分借助大批在外民营企业的资本优势,巧妙地将劳务回归工程与旅游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多次与周宁在外企业就鲤鱼溪景区建设等项目进行洽谈。2008年9月,在厦门举办的第三届“旅博会”上,投资10亿元的鲤鱼溪保护开发项目正式签约。同年,又一独具特色、呈现人鱼同乐独特人文景观的旅游开发项目在周宁动工,旨在打造中华鲤鱼溪。
浦源村迎来崭新的前景,不变的仍是“严禁钓捕、违者严惩”的祖训。守住鲤鱼,才能真正造福百姓。近年来,在鲤鱼溪旅游发展带动下,浦源镇围绕县委、县政府建设“生态美丽幸福周宁”总体部署和工作安排,立足建设“田园风情小镇”发展定位,着力打造“一溪一园一山一镇区”,深化农旅融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新时代的鲤鱼溪迈向保护与开发的快车道,宁静的浦源村也荡起几许不平静的涟漪。淳朴的山民怀揣自己的理想,闯广东,走上海,正在一步步实现“鱼跃龙门”的梦想。饮水思源,成功后的他们不忘家乡的建设,出资新建了鲤鱼溪公园等基础设施。
F 闵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