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说,拖延可以被看作一个症状表现,症状背后可能有很深的心理意义或复杂的心理动力。拖延是一个结果,不是原因。不同的人可能面临同样程度的拖延,但背后的原因可能完全不同,也就是背后有着截然不同的心理动力。
拖延的背后原因可能都有什么呢?即使是所谓的严重拖延患者,也不是在所有事情上都拖延的,总会有一两件TA很主动去做的,甚至是特别沉迷的。可以说,大部分类型的拖延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就是:不想做!只不过“不想做”和“不想做”也是不同的。
原因之一,也是最容易理解的情况,不喜欢。这个不喜欢的背后有两点是你需要看到的:一是TA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没有意义,二是TA似乎还必须得做。对TA来说,工作是在完成老板同事对TA的要求,学习是在达成父母对TA的期待,赚钱是在迎合社会对一个人的评价。TA做的所有事情,都是为别人而做,为了应对外界的要求而做,TA自己是体会不到任何快乐和意义的。
原因之二:有一些人的拖延,是卡在了做某件事情的过程中,即做事过程中得到太多负面反馈。这些人有极为苛刻的父母,从小在他们学习,练琴,写作业的过程中,会说他们,“这么简单你都不会”、“你真是太笨了”、“你要这样下去就完了”这类性质的话。这样的后果是:第一,孩子很紧张,根本办法投入到事情当中;第二,孩子内化了这些不停评判的声音,以至于会回避去做这些事情。
原因之三,由于没办法拒绝,用拖延来反抗和被动攻击。在面对不那么想答应的事情的时候,说要考虑一下,结果就无限期拖延下去,直到事情没办法再拖了,对方没办法再等了,于是就不用做了。或者是,已经答应了自己不想答应的事情,接下了不想接的工作,但又是真的不想做,于是就拖延。总是被要求,又反抗不过父母的孩子,最容易用拖延来反抗和被动攻击。
最后,送给广大“拖延症”患者两个简单易行的小方法:
方法一:充分利用两分钟原则
凡是两分钟内就可以完成的事,立刻去做不要犹豫。人的大脑擅长分析处理,不擅长记忆。比如:马上回电话或回邮件!
方法二:建立新的小习惯
在固定的时间,用固定的方式,做固定的事。到了固定的一个时间点,不要去想去纠结,直接去做。比如听到闹铃马上起床,不要给自己缓冲时间,睡回笼觉对身体百害无一利。F东南心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