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树稳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37
摘 要:城镇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村落的消亡,人们的乡愁情感逐渐加深。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让“记得住乡愁”成为人们广泛热议的话题。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开始反映乡愁记忆。本研究以新时代以来讲述乡愁的纪录片为研究文本,阐述了乡愁纪录片的含义,总结了新时代以来乡愁纪录片的创作特点,分析了这些纪录片在表达乡愁的过程中需要思考的内容,并给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关键词:乡愁纪录片 创作特点 反思 建议
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似乎都隐藏了一份乡愁情结。在中国的悠远历史河流中,无数文人为之倾倒。《诗经·小雅·采薇》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楚辞《九歌·少司命》中有,“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两汉乐府《悲歌》中写道:“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唐代诗人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还有宋代词人苏轼的“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这些诗词语句无不在叙说乡愁。中国古代表达思乡的诗句多如繁星,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中国人对于家乡的思念是刻在骨子里的,故乡是人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地方。
一、乡愁纪录片简述
何为“乡愁”?“乡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怀念家乡的忧伤心情”。“乡愁”是家国文化与离散现实的冲突,是人生旅途心灵所触发的带有悲剧意味的情思与感触,是对生存自由的依恋与精神家园的渴求?[1]?。“乡愁”的概念可以根据其意义进行分类,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具象乡愁,主要是借家乡的自然风物来寄托内心的情感;第二类是文化乡愁,主要是指因追忆传统风俗礼仪而产生的文化情绪;第三类是对具体社会问题的反思,主要是因为现代的生活环境与人们对生存的认知存在极大的冲突,人们逐渐迷失在城市中无法自拔,从而产生身份焦虑等诸多问题?[2]?。
中华儿女自古以来对于自己的家乡都有一种强烈的情感,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情感不仅没有消散,反而愈加浓厚。乡愁纪录片的诞生,也正是这个原因。学者刘丹阳(2017)认为“乡愁纪录片”是以“乡愁”为创作的感情基调,以承载乡愁的故事、美食、器物、仪式为表现内容,其创作是为了唤起人们的“乡愁”记忆的纪录片?[3]?。学者薛烨尧(2019)认为乡愁纪录片主要是指中国大陆导演拍摄的,以乡村或者城市为叙事空间,反映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乡村社会文化、人们日常生活故事的纪录片?[4]?。而学者任彦函(2021)认为乡村纪录片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新时代背景下的乡村发展,从各个方面反映乡村景观、民风民俗以及农民的生活状态?[5]?。但是乡村纪录片不只是简单地呈现乡村景观的变化,也不是一味展现乡村文化和乡土人情,而是将“情感”融入纪录片中。因此,笔者认为这种情感交织的乡村纪录片可以用乡愁纪录片的名称来代表此类纪录片。根据专家学者们对乡愁纪录片的概念的阐述,笔者对乡愁纪录片的概念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并做了进一步的概括总结。乡愁纪录片的含义可以概括为新时代背景下,反映乡村景观、民风民俗以及农民日常生活故事,并传递浓浓乡情,拥有乡愁意蕴的纪录片。
纪录片中乡愁表达的类型目前有四种。第一种类型是思乡型的纪录片,“思乡”是广大游子广泛讨论的话题,也是乡愁纪录片的核心主题;第二种类型是“寻根”型纪录片,纪录片以“寻根”为出发点,通过家谱、祖训等载体追溯先辈足迹,了解家族历史;第三种类型是中华传统文化型纪录片,纪录片对于“乡愁”记忆的激活也是为了引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第四种类型是美食类纪录片,纪录片通过介绍全国各地美食,勾起远在他乡的游子对于家乡美食的思念,进而回忆起过去的点点滴滴,引起各自的乡愁?[6]?。
二、新时代乡愁纪录片的创作特点
新时代以来,我国纪录片的创作者们才华横溢,他们为我们带来了多部优秀的乡愁纪录片。这些纪录片的风格各异,但也存在一些共性,主要体现在场景构建、人物选择和情感表达这三个方面。
(一)场景构建:以展现原生态乡村景观为主
20世纪80年代,美国学者梅罗维茨最先提出了场景理论。而后有学者根据前人对场景理论的研究对场景进行了定义,认为场景是在特定时空背景下,借助技术与设备,所打造的用户参与互动、享有共同身份的平台化场域?[7]?。彭兰在《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一书中也强调了场景是继内容、形式、社交之后媒体的另一种核心要素?[8]?。因此,如果能够将场景进行有效建构,不仅能够满足受众信息获取的需求,还能引发受众共情。场景理论中的空间有三度划分,分别为物理场景、交互场景、情感认同场景。场景的第一重划分来自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他认为场景是公共、私人等具体隔离的空间场景;场景的第二重划分来自斯考伯的“场景五力”观点,他认为应用技术实现的虚拟在场,场位于现实空间和人们行为心理交界处;场景的第三重划分来自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的个体情感能量概念,偏向于个体用户的心理层面?[9]?。一般而言,纪录片是停留于场景空间的第一重划分中,它的场景是现实的物理场景,但随着媒介融合和网络的发展,受众在观看纪录片时,也能进入交互场景,如果受众在获取内容时感同身受,与创作者表达的情感形成共鸣,便会进入情感认同场景。乡愁纪录片即是如此。
就以乡愁纪录片《美丽乡村》为例,这部纪录片主要根据不同地理风貌来划分内容,形成各自独特的记录单元。因而该部纪录片共分为山之谷、天之涯、云之南、水之乡、海之角、江之畔等十个单元。这十个单元的内容将中国各种地理风貌一网打尽,向受众介绍了不同地理环境的乡村的不同风貌,满足了不同地区的受众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在“山之谷”这一单元中,导演首先就向受众展示了江西龙虎山山峰秀丽,碧水环绕的美景,渔民们撑着竹篙,乘着竹筏,在河面上带着鸬鹚捕鱼的场景,吸引了众多游客的注意。接着对于山村画面的拍摄也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在山峦的怀抱中一座座古朴的房子聚集而成的村落显得格外宁静。此外,一座座山峰与一条长河在日光的衬托下形成的山水长廊画卷,展现了山村环境的美丽。人们常说“靠山吃山”,在龙虎山,山民们往往以采草药为生,但是在草木浓密的山林中危险重重,纪录片的画面向我们介绍了山林中潜藏的危机,不仅有毒虫的特写镜头,还有从人物的未知视角出发拍摄的恐怖威胁。除了这些受众与场景分离的物理镜头,也能够看到受众通过弹幕相互交流的交互镜头。当草丛出现一条眼镜蛇时,屏幕上立马就出现了受众发布的弹幕“铁头蛇”的字样,然后,画面中捕蛇人将蛇轻而易举地抓进蛇皮袋后,屏幕上随即出现“徒手抓”“厉害,徒手抓蛇”“是个狠人,徒手抓蛇”等字样。最后纪录片进行情感升华,将山民们在山崖上采摘野生铁皮石斛的艰辛历程呈现给受众,使得受众在看完这部分内容后惊叹这项工作的危险,为山民们生活的不易扼腕叹息。
(二)人物选择:以普通村民为跟踪拍摄对象
乡愁纪录片是讲述游子怀念家乡的纪录片,除了用家乡美丽的风景来勾起人们的乡愁,对于相关人物的拍摄也不可缺少。因此,乡愁纪录片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人物纪录片。而人物纪录片的核心追求便是关注人物情感变化,重视人物思想表达,这样就与乡愁这个主题相互契合了。此外,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也密不可分,人物和事件在水乳交融后,创作者的思想传达和情感表达才能水到渠成。学者们对人物纪录片的概念含义也进行了多方定义。有学者认为人物纪录片以记录为方式反观人物的变化,以人物为镜子映射社会的发展,从而可以给予观众深刻的启迪和透彻的领悟?[10]?。也有学者认为人物纪录片主要指以人物为拍摄主体,记录人物的生活、事件和故事,用真实的影像、声画作为创作手法的纪录片?[11]?。总而言之,乡愁纪录片中记录人物,不仅要使用真实的创作手法来拍摄人物的日常生活,来反映社会的背景,而且能让受众在观看之后陷入深思引发乡愁。
对于人物纪录片的类型,可以根据拍摄对象、拍摄主题和表现方式等标准进行划分,但是根据不同人物类型进行划分,却得到相关学者的极大认可。有学者认为可以将人物纪录片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名人,另一类是普通人物?[12]?。将这个划分标准应用到乡愁人物纪录片中,也能够实现。讲述社会名人的纪录片中代表作品有《美丽乡愁》等作品。《美丽乡愁》是新时代以前的作品,讲述的名人有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台湾诗人画家席慕蓉、台湾清华大学前校长沈君山、台湾编曲家林怀民以及台湾词作家庄奴。纪录片中分别从这些名人自身的视角讲述了他们五人从诞生到长大求学和工作,从祖国大地奔赴世界各地到定居台湾后思念故土的故事。而与之相反,新时代讲述普通人物的纪录片中代表作品有《乡村里的中国》等作品。《乡村里的中国》是由焦波执导,主要讲述了杜深忠、张自恩、杜滨才三个村民各自家庭一年的生活琐事,为受众呈现了当代中国农民的平凡生活。该纪录片中的三个人物是来自沂蒙山区杓峪村的普通村民,村民杜深忠是一个追求精神世界富裕的文化人,他爱好书法也喜欢弹奏乐器,身上充满了文艺气质。但是他的妻子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是个典型的物质主义者,对于杜深忠的文艺范不以为然,认为填饱肚子才是最重要的事。因此,他们夫妻二人的矛盾冲突在纪录片中显得尤为突出。张自恩作为村支部书记和主任,身上担负着全村的责任,但还是有村民认为张自恩有贪污行为,要联合其他村民查张自恩的账,而结果并不是村民们想象得那样。对于村民的猜忌,张自恩内心不是滋味,与过来查账的村民发生了口角。然而,换作其他人在自己的辛苦付出后不被众人理解,还被泼上贪污的脏水,心里也不会好受。片中第三位主人公是杜滨才,他是一位大学生,但是家庭比较不幸,他的父亲患有精神病,母亲在他两岁时就离开了他。他的故事线主要围绕他的父亲和母亲,他的父亲精神病发作时就容易伤害其他人,这个时候杜滨才往往会过来严厉批评他父亲的错误,但后面他为父亲唱的一首歌却饱含了他对父亲浓浓的爱;对于他的母亲,虽然他从小到大没有见过,但最后他还是鼓起勇气去找寻。这三个人物只是众多农民中普普通通的三个人,但是从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他们对待生活的积极乐观的态度,能够鼓舞人们为美好生活而不懈奋斗,彰显了平凡人物身上不平凡的精神。
(三)情感表达:以象征符号传递美丽乡愁
一部纪录片的基本准则是真实,但是它所呈现的内容是按照导演想法来拍摄的,所以一般纪录片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纪录片正是存在一定的主观性,所以它所传递的内容包含了作者内心的情感。乡愁纪录片作为一种侧重于情感的纪录片,一般采用符号学中的象征符号来抒情达意。符号学由三个部分构成,即能指、所指和意指。能指是指符号与其代表的事物之间反映区隔的结构;所指是指每个符号所要表达的事物;意指是指每一种符号所带有的不同含义、思考和认知?[13]?。符号学中的象征表达所指的就是事物与意义之间的结构关系?[14]?。符号分为直接符号与间接符号。直接符号有与事物关联性强的指示符号,而象征符号因为本身带有抽象元素,故为间接符号,其形式与指代的事物有间接而复杂的象征关系,与想要表达的对象没有直接的关联,是人通过早期长时间对事物的接触才得以感知出来的?[15]?。这些象征符号可以是家乡的美食、特色建筑、传统手工艺等等。通过这些象征符号,受众往往能感受到浓浓的乡愁。但是这些象征符号具有各自的地域特色,只有那些拥有这些符号记忆的受众才能产生共情,流露出乡愁。
《大地情书》一部讲述东北风土人情的纪录片,将松嫩平原的四季的变化完整地呈现在受众面前,通过对十个人物生活的介绍,让受众了解了黑土地上的特色生产活动、民俗文化以及特色美食等等。采冰这样的生产活动是东北的地域特色,每年都会如期上演。东北冬天的温度极低,河面结着厚厚的冰层,采冰工作由此诞生。但工作十分艰难,采冰人上一秒把冰凿开,冰块下一秒可能就会重新冻住;后面好不容易将冰块凿开,将冰块拖出水面也是一道难题,由于水面吸附力大,采冰人需要花费极大的力气才能成功。东北的二人转声名远扬,当东北人离开故土,二人转的声音就成了游子最思念的乡音。《大地情书》这部纪录片在介绍东北二人转时,主要从二人转社团的演员入手,向受众介绍了二人转演员的基本情况以及他们对于二人转的热爱。纪录片主要讲述了一群身受病痛折磨的二人转演员坚持表演二人转来实现人生意义的故事。尽管他们自己的处境危险,但是依然通过公益演出的方式来给别人带来欢乐,他们身上这种乐观奉献精神极大地触动了受众,让受众的心感受到人间的温情。受众也会因为“二人转”故事,回想到过去和家人们一起观看“二人转”的场景,通过“二人转”这个民俗文化符号,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家乡的美食也是离家游子每当想家时的情感寄托。在神州大地上,每个地方会因为气候环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物产。像北方气候干旱,盛产小麦,人们主要以小麦为主食;而南方气候湿润,盛产水稻,人们对于大米有无尽的狂热。东北虽然在北方,但是在几条河流的灌溉下,气候温润,也适合种植水稻,并且因为温度比南方低,水稻的生长周期长,质量也得到较大地提高。东北大米享誉全国,庆安作为东北大米的重要生产基地,颇受关注。纪录片《大地情书》中用东北大姐“大油门”想成为模特的故事来介绍东北大米,刻画了一个能说会道,说话能逗乐别人的普通农村妇女“大油门”的形象。人需要食物来充饥,人与食物之间的故事永不落幕,藏在人们记忆深处的家乡美食记忆是永远难以忘却的。
三、对乡愁纪录片创作的思考
乡愁纪录片的创作,为中国的纪录片的发展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纪录片的内容里反映了中国的农耕特色,彰显了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但是,这些纪录片在创作与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也值得我们进行一番思考。
(一)摆拍和情境再现手法的使用,真实性与艺术性融合问题产生
“纪实”是纪录片拍摄的基本手法之一,但纪实不等于简单、直接记录,更不能将其等同于“真实”?[16]?。所谓“纪实”,就是尽量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之“实”来进行“如其所是”,即如实地记录或“再现”,对真人真事真场景、真情实感真思想等原生态素材的采集、提炼和整合?[17]?。但是纪实不是事物的本身,也不是对事物的纯自然记录,对物质现实的机械“还原”“复原”或“复制”,而是一种追求事物真实,向观众呈现真实的美学态度和美学风格?[18]?。一部成功的纪录片应该是对现实生活场景的再创造?[19]?。纪录片不仅要真实,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性。而艺术创作主要体现于选题策划、叙事结构、抓取细节、镜头设计、处理节奏等创作手段的加入?[20]?。所以摆拍和情景再现的拍摄手法与纪录片的纪实性也可以相互融合。但是这样的拍摄手法也需要特别注意,纪录片中的人物不一定都是专业的演员,他们在重现情境时,可能会因肢体动作不流畅、表情管理不到位等原因而产生不实的效果。
在《了不起的村落》这部纪录片中,就采用了不少摆拍和情景再现的拍摄手法。在《时间线上的自留地》一集中,石金琦来找罗凤娟去参加苗鼓表演,但是罗凤娟因为要为生病的父亲煎药而不得不拒绝石金琦的邀请。这段拍摄内容实际上是借鉴了故事片的叙述方法,蒙太奇的剪辑手法能够增强纪录片的艺术性,但是与真实性的结合不够完美,没有将纪录片的艺术性和真实性有机融合,让人很容易看出这是在摆拍。在纪录片的细节上也出现一些问题,如罗凤娟因为没有时间去找石金琦练鼓,就在家里趁着煎药间隙在石头墙上敲击石头练鼓。这件事是罗凤娟留在家中时常做的一件事,所以纪录片中设置了这样一个情景再现镜头,但由于罗凤娟表情不自然,最后一个镜头她的眼睛盯着镜头看了一下,让人瞬间感到这是在演戏,从而消解了纪录片的真实性。后面,罗凤娟父亲病情有了好转,罗凤娟得以抽出时间练习苗鼓。但是石金琦将鼓棒赠予罗凤娟的镜头像是早已设计好的情节。由于镜头早早对准了两人的行径,并将二人的谈话内容像电视剧一样详细地记录了下来。这一处细节设置过于刻意,艺术性与真实性的融合比较失败。
(二)问题和困境反映不足,反思意识缺失
乡愁纪录片的意义不仅是引发远离家乡游子思念家乡的愁绪,还在于将游子为何与家乡分离的原因进行深刻剖析,了解其中缘由,以帮助这些游子解决乡愁之苦。如今,很多游子离乡的原因是去往大城市挣更多的钱,而留在家乡就不能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所以他们这些人才被迫离开了家乡。这些游子在外谋生,有的因为没有时间照顾子女,只能将自己的孩子送回老家交给家里年迈的爷爷奶奶看管;有的游子直接将妻子和子女全部带在身边,让妻子留在城市里照顾孩子。但是这两种生活方式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如果把孩子托付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孩子缺少父母的关爱,其身心健康问题和教育问题就很难解决,同时也会造成“留守老人”的问题?[21]?;其次,如果他们把孩子带在身边的话,异地户籍的孩子需要返回生源地参加高考,他们的孩子不能一直留在大城市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孩子的教育就成了一道难题。
对于上述的孩子和老人留守问题、孩子受教育问题,从纪录片《回家过年》中我们都能够看到,同时也感受到这些出门打工游子的辛酸苦辣?[22]?。但是纪录片中除了介绍这些问题,却不曾考虑过解决这些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关键还是游子的就业问题,如果他们都能够在家乡就业,孩子的抚养、教育问题和老人的赡养问题就都能够迎刃而解,但是纪录片中却没有反映此类问题,只是在一味展现这些出门打工的游子不能够回到家乡,必须坚守在城市的岗位上,至于子女和父母的多方面问题就只能放下,唯一不能放下的就是对于家乡的乡愁。这种记录方式只能加重游子的焦虑,而不能让游子的乡愁得到消解,这可能会对他们未来工作的发展和生活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乡愁纪录片应该正视这些问题,努力为这些饱受乡愁之苦的人寻找解决之道,让他们能够获得身份认同感,心里感到宽慰?[23]?。
(三)广告宣传痕迹明显,商业化严重
乡愁纪录片的创作初衷是为了让即将消散的乡愁符号重新唤起受众的乡愁记忆,让受众感受到曾经的美好,然后努力地将过去的文化符号保留下来。但是有的乡愁纪录片却借着保护传统工艺的旗号帮助资本为产品做宣传广告,以此来谋取利益。这样的营销手段不可取之处在于,它消费了受众的乡愁心理,把受众当成赚钱的工具,这种做法完全脱离了乡愁纪录片创作的本来目的。
《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作为中国现象级的纪录片,在宣扬中华美食的道路上,不仅受到了全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传播中也受到了其他国家受众的大力追捧。但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却没有前两季的播出效果好。从B站上的评分来看,《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评分高达9.9分,第二季紧随其后9.8分,第三季则出现了跳崖式的下跌,直接降至3.5分。有网友甚至直接调侃《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是大型广告合集。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的第一集“器”,这里面就有不少广告成分。通过纪录片中对章丘铁锅、青堤菜刀等器具的详细介绍,给受众带来的第一感受就是“上淘宝直接购买相关产品”。受众的这种反应,像极了产品在做了宣传之后的广告效应。此外,在淘宝上搜索“章丘铁锅”这个关键词,便会出现“章丘铁锅”的旗舰店。而这个“章丘铁锅”旗舰店便是打着“舌尖拍摄的章丘铁锅只有我们”的口号,旗舰店的代言人则是纪录片中出现的主人公?——?王立芳。另外章丘铁锅的传承人王玉海、高恒盘等人的照片都被张贴在旗舰店的首页,甚至纪录片中鲁菜大师刘强用章丘铁锅烹饪演示的照片也被粘贴在首页。不仅如此,这家淘宝旗舰店还专门打造几款以人名为噱头的厨具套装,价格不菲,其中一款就是王玉海套装,其价格已经高达2399元。《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不仅有对产品的宣传,还有为一些地方小吃做营销。一般来说,对于小吃的介绍不应该展示其摊位名称,但是《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则将小吃摊的名称完完全全展现给受众观看,比如:在介绍天津煎饼果子时,将“红姐煎饼果子”这个小摊的名称展现了出来;在介绍凉糕时,直接将凉糕店的名字?——?“徐凉糕”也展现出来;在介绍陕西美食水盆羊肉时也是如此……这种拍摄方法,无疑会增加这些美食摊和店的知名度,为他们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但是这种做法却让一部纪录片被冠上广告片的名声,让受众难以接受。不止《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纪录片《小城记忆》亦是如此。《小城记忆》这部纪录片基本上全片都在介绍山东博山的产业?——?琉璃和陶瓷,这些内容也像是在为产品做宣传。
四、对乡愁纪录片创作的建议
乡愁纪录片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好好进行改正创新。乡愁纪录片的拍摄者在认真学习前人优秀的创作经验的同时,还要努力弥补前人创作中的遗憾和缺陷,不断地创新。这样乡愁纪录片才能得到进步,获得受众的认可。
(一)做到真实性与艺术性的有机融合
真实性是纪录片的本质属性?[24]?。但是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创作者们所追求的艺术美学和艺术思想正在不断深化并与纪录片进行深度融合,使得纪录片的艺术审美不断加强,但是纪录片的真实性却受到沉重的打击。其实,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不仅要保证其真实性,其艺术性也需要融入其中,让真实性与艺术性有机融合,才能催生出更多受人欢迎的好纪录片。但是想要将真实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在一起需要克服相当多的困难。例如,前面所说的情境再现手法使用中的人物演绎问题。为了避免穿帮,纪录片在拍摄时,可以使用特写镜头,将一些细节动作放大,再巧妙运用解说词来解释,可以起到很好的以点带面的效果。这样不仅很好地解决了纪录片中人物表情管理问题,也让纪录片的真实性与艺术性得到提升?[25]?。
(二)对待问题与困境要进行深刻反思
乡愁纪录片不仅向受众传达乡愁,还向受众间接地反映了受众乡愁的原因。游子们有的因为久居海外,对于家乡的建筑、美食、服饰、习俗等文化符号甚是怀念,但是却因为文化传统无人继承即将消逝而倍感担忧,文化传统逐渐消散问题激起了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欲与传承欲;有的游子为了生活在大城市漂泊,远离家乡的亲人,每年只有过年或者特殊的日子才能回家,他们内心的乡愁尤为浓烈。但是导致他们乡愁的原因背后的问题,也是需要进行认真讨论的。如果家乡的经济发展好,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必定可以回到家乡与亲人团聚,就不会有那么多“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和“空心村”了,乡愁纪录片也应该注意这些问题,不能够只煽情而忽略这些真实情况。所以,乡愁纪录片对待这些乡愁问题与困境必须进行积极反思,让那些受到乡愁之苦的人能够真正了解乡愁。
(三)减少商业合作且努力保持纯粹
现在的社会流量至上,流量越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越好?[26]?。《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和第二季的成功,让这个IP赢得极佳口碑和捕获大量粉丝。有了粉丝的关注,就有无限商机,一些有商业头脑的公司便会想尽一切办法要借助这些IP挣钱。果不其然,《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一经播出,就受到了广大受众的众多差评,原因就是第三季的广告气息太过浓厚,使人一眼就能看出纪录片里在为产品做广告。从这,我们就能够看出,一部纪录片想要获得成功,不能受商业的影响,否则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只有保持自己的纯粹,专注于内容的创作和情感的表达,才能以质取胜,以情动人,这样的作品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五、结语
新时代以来,乡愁纪录片不断涌现新的作品。这些纪录片在场景构建上,展现原生态乡村景观,让久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产生渴望回归田园的心愿,充分体现了纪录片的乡愁意蕴;在人物选择上,普通人逐渐成为纪录片叙事的主要拍摄对象,从这些平凡的人的生活中我们能看到新时代以来乡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的乡村变得越来越富裕,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让人对乡村生活产生了向往,激发了人们藏在心底的那份乡愁;在情感表达上,纪录片善用符号来传递美丽乡愁,无论游子走得多远,曾经刻在他们脑海中的童年记忆永不消散,童年时光中所见所闻所感,终将被符号所唤起,人们对家乡的思念便更加浓重。
然而乡愁纪录片的创作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由于纪录片与故事片的创作手法相互融合后,没能达到预想的效果,让乡愁纪录片的真实性遭到了质疑;其次,乡愁纪录片中,缺少对游子乡愁产生原因的探讨,不去挖掘导致游子产生乡愁的问题和困境,只进行简单的内容介绍,乡愁纪录片的价值就降低了;最后,乡愁纪录片为产品和店铺做宣传的商业化行为是需要明令禁止的。
因此,乡愁纪录片想要做得更好,一要认清纪录片与故事片创作的不同,将真实性与艺术性的融合做到极致;二要认真对待乡愁纪录片中人物产生乡愁背后的问题与困境,对其要进行深刻的反思;三要减少商业化的宣传,让乡愁纪录片回归纯粹。
注 释:
[1][2][3][6]刘丹阳.集体记忆的激活与重构:纪录片中的“乡愁”研究[D].苏州大学,2017.
[4]薛烨尧.新时代乡愁纪录片叙事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9.
[5]任彦函.乡村纪录片情感表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1.
[7]桂涛,胡远珍.“慢直播”的场景建构与注意力效应?——?以疫情期间的“慢直播”为例[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20,22(04):92-95.
[8]彭兰.场景:移动时代媒体的新要素[J].新闻记者,2015(3):22-23.
[9]李润泽.场景空间的三度划分:媒介融合背景下融合作品场景建构模式和策略研究?——?以第三十届中国新闻奖融合创新类获奖作品为例[J].新闻传播,2021(21):16-18.
[10]梁慧超.口述史学视野下人物纪录片的创作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9.
[11][12]张莉.人物纪录片创作中的影像表达[D].西北师范大学,2017.
[13][14][15]赵丽.符号学视角下的象征表达[D].大连工业大学,2017.
[16][19][20][24]温建梅.纪录片摄影的纪实性与艺术性融合[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05):80-81.
[17][18]李智,郭沛沛.纪实性·真实性·真诚性?——?现象学视域下纪录片纪实性再议[J].当代电视,2020(02):66-68.
[21]顾陶淘.乡村振兴语境下社交媒体为农民群体赋能的路径探究[J].东南传播,2021(08):120-122.
[22]郝梦圆,王雨婷.疏离与回归:大众传媒对农传播中“去农化”现象解析?——?基于江苏淮安市G镇的田野调查[J].艺术科技,2021(11):1-2+5.
[23]林辰.“失败展览”:小镇做题家网络空间新型社交模式探究[J].新媒体研究,2021,7(20):82-85.
[25]霍煜芝.涉农电视剧中农村形象建构及对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J].艺术科技,2021(17):110-112.
[26]李惠敏.新媒体经济视角下微信视频号的差异化呈现与商业化思考[J].新媒体研究,2021,7(14):97-100.
作者简介:
宋树稳 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新闻与传播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传播,指导老师:冯菊香教授。
(《东南传播》2022年第8期,总第216期)
【责任编辑:肖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