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蓉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创意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摘 要:“习俗和风情是历史的产物,人民生活在风俗当中,就像鱼类生活在水里一样。世界上各个民族文化的程度虽有高低,但是没有自己风俗、习惯的国家和民族是不存在的。”?[1]?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存在差异性,体现在饮食的烹饪方式、饮食习俗制度上大相异趣,其形成的饮食民俗绚烂多彩。台湾人饮食民俗源自三四百年前,随福建、广东籍的先民移植而来。台湾《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借助其强大的覆盖面、影响力,用一篇篇饮食民俗文章来承载“身在异乡”游子们的思乡之情,印刻出一道道节日佳肴的民族基因,化为翔实的历史资料来反驳“台独分子”妄想扭曲事实真相,印证了两岸同胞本是“人相习,代相传”一脉血缘。
关键词:传播 仪式观 食俗 人间 副刊
民俗是一种具有传承性的社会文化现象,可以称之为民俗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凝聚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更是海峡两岸同胞维系情感的重要纽带与桥梁。中国台湾地区人口结构,汉族人口占到总数的98%,其中近八成祖籍是福建,二成是广东,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仅占有2%。以清末台湾屏东县恒春(该地由沈葆桢取名)县城为例,因受沈葆桢开山抚垦以及移民政策影响,大量的闽、粤两省的汉民迁往台湾,桂林胡征的一首《恒春竹枝词》可见当时情景,“漫说恒春太寂寥,城中城市二三条;居民尽是他乡客,一半漳泉一半潮”。台湾的民间信仰、饮食习惯、节日习俗以及婚丧嫁娶、祭祀祖先的礼仪与福建、广东等地基本相同。?[3]
2019年1月2日正值《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会上发表了《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讲话,宣告新时代坚持“一国两制”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五项主张,提出“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中华文化是两岸同胞心灵的根脉和归属”,要求两岸同胞要“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实现同胞心灵契合,增进和平统一。
而反观蔡英文民进党当局近来“黔驴技穷”动作不断,从绝不接受“一国两制”到反对“一国两制”台湾方案七个“纲领意见”,罔顾岛内民众的期望。自2016年5月20日蔡英文上台后,继承李登辉、陈水扁时期的“台独”主张,其在政治上拒绝承认“九二共识”,文化上更是有恃无恐推进“法理台独”和“去中国化”,进一步推进李登辉时期的“台湾主体立场的本土认识”,通过调整历史课纲,减少“中国史”的内容,降低“中国史”的地位,提升“台湾史”的地位,以“中学历史教育为突破口”,妄想切断“台湾史”与“中国史”的关联,提出了所谓的“多元文化论”“本土文化主体论”“海洋文化主体论”等言说,妄图建立新一代青少年的“台湾史观”。
因此,笔者搜集和整理在台湾创刊的《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发现学界对其1955-1965年十年间的报纸副刊研究几近阙如,对于副刊上刊载的出现在特定年节习俗的食俗文化更无学者“挖掘”。因此,本文将从凯瑞传播仪式为理论视角分析台湾光复初期报纸副刊对于祖国传统食俗文化的传播,摭拾《人间副刊》1955-1965年十年间发表的部分涉及节俗饮食习俗的文章作为分析文本,以期还原报纸副刊传统传播媒介在特殊年节的编排让“传播”成为一种让团体拥有共同信仰的仪式,对传统年节起到“建构、维系与改造现实的过程”,?[4]?薪传中华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挑破民进党当局和“台独”势力的政治算计和别有用心。但较为遗憾因篇幅有限,本文无法对副刊上所发表的年节食俗文章做逐篇的分析总结。
一、两岸民俗同根同源
1945年台湾光复;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民党迁台,发现台湾已呈现“日本化”。日据时期,日本在台湾严厉推行“皇民化”政策,通过推行日语,限制并取缔汉语。在日本人眼中,中华文化因为历史悠久,根深蒂固,是不折不扣、不证自明的“反日活动”,为彻底摧毁中国台湾地区居民的民间信仰,禁止居民在家中或庙宇内祭拜神明,“焚烧偶像、没收寺庙财产,放逐和改造宗教人士”,?[5]?“主张废除所有寺庙,改为日本神社,更烧毁了大部分神像,连大部分偏向民俗信仰性质的观音庙宇也遭受破坏,”?[6]?强行对台湾人民进行思想与文化渗透。在年俗上,日本也试图彻底抹杀族群记忆,要求台湾居民过日本新年,不允许过传统中国年。
钟肇政在其台湾三部曲之《插天山之歌》中的一段人物对话可看出当时管制严苛,但也反映了“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客家人用传统习俗来对抗殖民统治,捍卫族群的精神家园。
“....在我们台湾居民的观念之中,年依然非过不可。因为吃喝玩乐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要拜天公,祭告祖先,那要怎么办呢?”
“偷偷地过,也得过”....
“年关到了,就偷偷地蒸年糕,偷偷地宰鸭鸡。大除夕那天一大早起来就得展开活动。前此大家都已看好时辰,多半是卯时,先拜家里的诸神和祖先灵位,还有灶君爷,到门口拜天公,其次到土地公和庙里去拜。那天,还有一个重要的行事,就是一家团聚吃年夜饭。晚上是守岁,子时一到,又是开门鸣炮拜天公。这一切,都在偷偷摸摸里进行的”。?[7]
但无论台湾人民如何在日本殖民的高压统治下坚强抵抗,仍无法完全摆脱“皇民政策”的影响。尤其是从小在学校接受日语教育的一代人,看书写字全部使用日语,用日语思考,有的甚至严重到日常的生活用语也使用日语,完全忘记自己的母语。台湾作家吴浊流出生于日据时期,在1941年1月至1942年3月期间,独赴大陆旅居,面对现状悲伤之情呼之欲出:“登录后,我发觉到一句话也听不懂。虽是自己的祖国,但予人感受却好像是‘外国’……最大的问题是语言的隔阂,在上海所听所闻,都没法懂得。加上人情、风俗、习惯等,也都有异,简直如置身异域。”?[8]?“语言民俗是一种特殊的民俗类型,口头语言包含生活文化的各个方面,是人际交往之间必须使用的表达方式”。?[9]?面对如此严重的文化断层现象,国民党当局明确重建文化认同、唤起民族意识的文化工作政策方针。报纸有着得天独厚的传播优势,作为重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阵地。五四运动以来,报纸副刊不再充当“报屁股”,副刊成了“发表新思想,开辟新文艺的园地”。?[10]
台湾《中国时报》原名《征信新闻》,创刊于1950年10月,是一份民营报纸,最初仅是一张四开的油印报,1968年9月更名为《中国时报》。《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于1955年9月16日创刊,最初虽仅在报纸第六版占有六个栏篇幅,仅占有1/2版面。但《人间副刊》担任着引导、催化的角色与地位,有目的、计划地在副刊上规划年节的专题,以期能达到在小小“庭园”,“佳趣独多,凡是有情的,够味的,美丽的,发光的,都是人间的芳菲景色”。?[11]
曼纽尔·卡斯特认为,媒介是我们的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内容。由于文化经由中介来沟通和发动,因而文化本身,亦即我们在历史上创造出来的信念与符号系统,受到新技术系统的影响而有了根本的转变。?[12]?将“民以食为天”视为圭臬的中华民族向来把节俗与特定的食俗文化紧密联系,为了能让节俗文化在个人及民族集体记忆中更加具象化,以副刊为文化传播渠道发表节日食俗记忆表达对另一个时空的孺慕与乡愁。正如詹姆斯·W·凯瑞对于传播的认识,传播“不是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在一起的神圣仪式”。?[13]?而相对于传播信息在物理空间的传递,凯瑞提出传播仪式观“是一种表演而不是信息的传递,是参与而不是消费,是意义和美而不是策略和结果,是唤起和感召而不是影响和效果”。尤其面临社会制度变革、外邦文化的冲击,传统的年节习俗不断式微,副刊此时成了穿越时空,构建出“仪式化”时空场域,《人间》副刊通常在年节前策划专题、专栏发布征稿启事,到节日期间“唤起”大众对节日的共同记忆。
二、建构节令食俗文化符号
岁时习俗的仪式除了加强人们对时序变迁作农业生产活动安排的意义之外,个人并可由祭祀仪式行为获得心理的支持与慰藉,而社会亦由集体性的祭祀仪式活动得到整合,社会秩序亦得以维系,更重要的是表现中华民族崇祖敬天的文化感情。重新恢复、构建中国台湾地区的中华民族传统年节习俗文化,除了上文提及日据时期的外在阻力造成的文化断层与隔阂之外,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开始遇到新的障碍,“台湾渐渐进入了工业社会之路”,世有“农闲”而无“工闲”,“农历年开始走下坡路”,原本趁着农闲“闹年”时间在工业社会“闹不起劲”。再加之“西风东渐”,耶诞节盛行,“耶诞树”“圣诞老人”“圣诞卡”在阳历十二月过半就充斥人们生活,“掩蔽了阳历年,也压倒了阴历年”。在这种风习转变之下,有作者撰文(?遯?禅,阴历年‘关’,1963.1.23)惊呼,“年关”残留的似乎只有一个“关”的意义。1964年1月6日副刊编辑部以《春节的回忆》为题进行征文启事,2月7日(腊月二十四)在副刊内刊出启事尤为强调,“除了春节故事外,对于各地春节习俗的稿件,我们尤其欢迎,关于春节习俗方面,希望择记趣味性的,使本刊读者在春节期中增添笑料和愉快”“各地习俗都有不同,欢迎读者把习俗写出来,以广见闻”。副刊编辑把节俗文化借助媒体“议程设置”的手段进行传播,以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节令主食符号仪式化阐释
列维·斯特劳斯:“人们选择食物是因为他们看中了食物所负载的信息而非他们含有的热量和蛋白质。一切文化都无意识地传递着在食物媒介和制作食物的方式中译成密码的信息。”谈及令自己最为难忘的过年节经历,人们总有一道独特的食物记忆与它紧密联系在一起。作家琦君青年时期离开家乡温州到台湾生活,儿时的食物记忆一直萦绕在心头,她在描述自己儿时过端午的情形,乐善好施的母亲在布施乞丐“富贵粽”时连声说,“大家有福,大家有福”,要信奉“存好心”“要惜福”的人生感悟,让小琦君对未来生活命运的不确定“心里被重重一击”,对命运、人生境遇有了敬畏之心,更成为她一辈子的人生哲学,不论身处顺、逆境,终相信积善人家庆有余。在世界华人心目中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莫过是“桃符万户更新”的春节,团圆、喜庆、吉利是节日庆祝的主题,自然在节日使用的食物,也带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符号。
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就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而民间的生活习惯是“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拉开年味的序幕,人们开始杀年猪、制腊肉,置办年货等。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当天食用“腊八粥”一俗起自宋代,《天中记》中曾载其事,“宋时,东京十二月八日,送七宝五味粥,调之腊八粥。”腊八粥是以节气而取名,它可实现人神共享,可用它供奉神明、祭祀祖先、馈赠亲友。《帝京景物略》记其事云:“十二月八日,各户以豆果杂米作粥相遗。”副刊选文中对腊八节也是多与腊八粥的制作相关,“北甜南咸”不仅体现在粽子、月饼等年节食物上,就如腊八粥也有着南北较大的口味差异。如佥戊《话腊八粥》(1957.1.8)介绍粥有甜咸荤素两种吃法:一是用芝麻、豆、干果掺小米煮,吃甜的;一是用香菇丁、鸡丁、火腿丁和大米煮,吃咸的。前者多行于北方,后者是江南一带的习俗。
还有不惜笔墨详细指摘,如杨惠心《腊八粥》(1965.12.30)从食材的选择汇集五谷杂粮之大成到烹饪过程复杂讲究,希望能够复刻出“最正宗的”传统的腊八粥,为保证煮出来的粥不会出现“外焦里生”的情况。粥在清晨起火熬煮,要到红日高升才进入佳境。待冷却过后在粥面上铺上粥果,经过美化后,越发提升粥的品质。腊八粥承载着腊八节日仪式象征符号,香味扑鼻的粥熬好,由家长领着放鞭炮、供神明、烧香、焚纸,一切的排场行礼如仪,大家在欢笑中,手捧腊八粥,在欢笑中团团圆圆过节。腊八节除了熬制腊八粥,还有这个节日应有的仪式,那就是在北方不论家庭贫富都要泡制一点“腊八蒜”“腊八醋”,密封储存,将风味交给时间,待至除夕开启食用,其蒜青翠可爱,醋味甚美,完美衔接“年”的滋味。
为烘托节日氛围,副刊通常提前一个月时间发布连刊载与年节相关征文启事,征稿的作品内容纷呈多样,但其中大抵是介绍家乡年节所特有的饮食特色,作者们更是借着文字来阐释着自己无尽的乡愁,尤其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大年夜,更是引得原乡人隔海兴叹,遥祭先人。南北地域存在饮食差异就是迎新年食物也大不相同,北方以面粉为主角制作成节日食物,如饺子;南方多以稻米为主,经过碾米成粉,制成如汤圆、年糕。而副刊新春特辑犹如一张大圆桌,南北不同风味的年夜大菜轮番展示。
有如北方的蒸大供、蒸饽饽(克礼,北方踩岁记,1964.2.9)。蒸大供,就是用面粉蒸的各式各样点心式的小馒头,叫“供瓣”,在没有蒸以前,把这些供瓣排成一个圆圈一个圆圈的,要一个圆圈比一个圆圈大,等蒸的时候,就整个圆圈放在锅里蒸,蒸熟刚起锅趁热摞在一起,下面大,上头尖像座金字塔。供的大小视家境情况而异,从一尺高到三四尺高不等,但每堂供必要有三种不同花样的供份。这些大供,在除夕晚上拜天地祭祖先起就摆在供桌上,一直要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撤掉。蒸的饽饽种类繁多,有软面馒头、甜咸馅的包子,还有刀切卷子,油盐卷子,司糕,花糕。饽饽还得够全家吃到二月二日接财神的时候才算够。
南方的有如福建、广州的传统年糕萝卜糕,萝卜,又名“菜头”,谐音“彩头”,在过旧历年绝对需要它来应景。萝卜糕作为,在祭拜祖先后,切片经热锅煎至两面金黄,再端上除夕夜饭桌上。萝卜糕的做法丰俭由人,通常是将鲜嫩的萝卜数个去皮后,用清水煮烂与米粉掺和(米浸泡后用石墨磨粉);讲究的做法则是加入珍贵的配料,如卤鸡肉,猪肉,鱼翅、虾,香菇和冬菜等,掺和好了之后,放入一个特制的马口铁盘子里去,然后上蒸笼一蒸即行。江南人家过年的也有不同的一道佳肴?——?团子(荫祥,闲话?糰?子,1956.2.8),它取义团圆,其制作工序繁琐,通常在小年就得开始筹备。团子皮是干磨米粉做的。团子的馅儿甜咸均可,有肉的、菜的、萝卜丝的、白糖油酥的、豆沙芝麻油酥的、咸油酥的、咸菜猪油的、白菜肉的、甜品百果的。为了易于辨认,在外形也做了圆形、椭圆形、圆锥形、秤锤形等进行区分。还有在粉里加了些白糖或者赤糖,不加馅儿,做成元宝形状,或者用模型板印成各式各样的糖糕,是用来敬神,赤的表示金子,白的表示银子,代表金元宝银元宝的。
但不论南北方的年节食物差异如何之大,欢聚团圆、拜神祭祖是其间必有的年俗元素。尤其作者们皆是茫茫游子,在文中借以制作传统的年节食物仪式作为载体,使民族的群体文化如共有信仰、情感、记忆得以强化。
(二)节日食俗的仪式活动
岁时习俗中食俗传统不但包含对神明及祖先的祭祀,还伴有节令的叙情、娱乐、竞技以及禁忌等活动,有强烈的游戏色彩,与神秘、虔诚、敬畏色彩的祭祀、生产之类的民俗相比较,岁时民俗具有鲜明的游戏、嬉戏情调。即使岁时民俗原初本来为了驱邪避灾、除恶去秽,但在发展中,它们逐渐转化为全民嬉戏的游乐活动。其嬉乐情调来自对安康祥和的企望,如《酉阳杂俎》有云,“唐中宗三月三日赐群臣细柳圈戴之,可免万毒”,消除灾难的喜庆,也来自及时借机游玩。清明时节家家扫墓缅怀先人、遥寄哀思,桃李争艳户户踏青,到了祖上坟地,大人一阵清扫完毕,上祭摆宴,意指同祖先话家常;孩童趁着春风摇曳手中的纸鸢,舒展困顿在冬日的筋骨。吴东权的杂谈《清明无客不思家》(1960.4.5),文内引经据典分别引用宋元《东京梦华录》、明代《清明庵梦忆》,还有一些地方的时记,如《福州岁时记》《闽南采风录》等谈及清明节在不同朝代、地域的人们对其除去祭祀祖先,更多是整个家族的春日踏青娱乐活动。好一幅“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热闹景象。
副刊除了在传统年节时段刊登的食俗文章外,还会不时选用带有趣味、小众的特色浓厚地域色彩的食俗文化,如原乡人的原乡—潮州的新年食物:“白头翁”、酵包、管煎,五果汤等(娄子匡,三山神游黄金万两 石子投桥富贵千年,1965.2.4),“白头翁”就是年?粿?,它是“鼠壳草”舂成粉末后掺入糯米粉,用糖水糅合,内馅是红糖或白糖混着花生屑,?揳?入模子,制成圆形的;菜?粿?就是用粳米碾粉蒸熟后成?粿?皮,包裹内馅有萝卜、肉丝、虾米、香菇等,后放入竹器内蒸熟。酵包是把酵母掺入糯米粉内,再加糖,需要花上半天时间发酵,后放入竹器上蒸熟。但又存在特别的禁忌,在等待酵母发酵的时候,不敢随便讲话,尤其是不能问到 “那酵包怎么不会浮?”
还有汉阳的一个习俗补春酒(荫祥,补春酒,1955.9.30),当地民间有很多自认为雅士的,到了中秋邀宴朋友,称之为“补春酒”,频频劝人尽欢多喝,用意是过年春酒到这时才补的。其典故是清朝末年,一个名叫吴若山的汉阳巡检,担任地方官多年,但囊中羞涩,每年无法应景过节,过年还需典当皮袍子凑着过,新春接受地方士绅的春宴,自己却无法还请春酒。时至中秋借着佳节,美名“补春宴”。以及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传统节日?——?尾牙,唐羽《“尾牙”祭》中提及《台北县志》有详细记载。台湾每届农历腊月十六日为“尾牙”,民间竞备丰盛牲礼,祀祭福德正神与地基主。其从事工商业者与农家,尤为重视。节日又名“尾牙蘸”,其意义非但为祀神与雇主酬宴员工年来之辛劳而设,且为解雇内定的员工之日,所以是夜名欢宴佣工,佣工却忐忑不安,深恐“鸡头相向”,坐既不安席,食亦不甘味。引申到现在,“尾牙”富有犒劳辛勤一年的员工之意,忐忑不见,但见欢喜。
三、结语
就如余光中所说,“我们用的是同一种语音,血统都是相通的,过的同样的节日,中秋、清明、端午、春节,几千年的文化根基一直都在”。《人间》副刊的食俗文化传播就是历史见证者,它记录着异乡人与隔岸的家乡亲人拥有共同信仰仪式,而延绵不断地传播传统中华民族文化使其不仅成为社会现实组成部分,更是在建构、维系与改造现实的过程。“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14]?,《人间》副刊基于仪式化的传播方式为现今新时代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借鉴,借助形式多样的传播渠道,通过策划、设计、生产新的仪式元素,以成为重要的媒介仪式,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其内涵,激发新活力,以建立、强化广大受众思想观念。
注 释:
[1]钟敬文.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大会开幕词,生平·思想及著作 [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1:529-530.
[2]陈启新.中国民俗学通论[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6:1.
[3]王京琼.简析“文化台独”,新视野新开拓第十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09.
[4]谌湘闽.詹姆斯·W·凯瑞传播仪式观研究[D].中南大学,2013:30 .
[5]瞿海源编纂.重修台湾省通志(卷3),住民志:宗教篇(第1册)[M].台中:台湾省文献会,1992:11.
[6]任上勇.战后台东市汉人民俗信仰之研究[D].成功大学,2010:10.
[7]钟肇政.插天山之歌,钟肇政全集(第4卷)[M].桃园:台湾桃园县文化局,1999:1010-1011.
[8]吴浊流.无花果[M].台北:台北前卫出版社.1995:96-97.
[9]万子峰.饮食、语言与民俗认同建构?——?对A省西河人的调查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20:38.
[10]郑伯奇.发刊的话[N].秦风日报、工商日报联合版副刊,1945-5-4.
[11]编者.“人间”的话[N].中国时报人间副刊,1955-9-16.
[12]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407.
[13]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丁末,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34-56.
[14]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
作者简介:
李小蓉 福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传播学,台港澳暨世界华文文学,会展经济。
(《东南传播》2022年第10期,总第218期)
【责任编辑:黄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