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郭小安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重庆大学公共传播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摘要
在时代新变化、技术新发展、人才新需求、改革新动向的剧变大环境中,新闻传播教育将何去何从?《新闻传播教育导论》全面地分析了我国当前新闻传播教育的现状、困境、使命、出路等议题。书中抛弃了严肃学术著作惯用的引经据典之风,融入了大量生动的工作实例、生活体悟与人生智慧,让读者顿感新闻传播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既需要管理者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规范的操作方法,也需要管理者高超的领导艺术、坚强的意志力和强烈责任心。在新时代,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应因势而动,既要积极识变,主动求变,又要以不变应万变,重点要处理好创新与守正的关系,才可以避免在前进中迷失方向,在未来的竞争格局中谋求一席生存之地。
关键词:《新闻传播教育导论》 新闻传播教育 使命 问题 出路
张昆教授的新书《新闻传播教育导论》(以下简称《导论》)洋洋洒洒30万字,不遗余力,倾尽所能地呈现了其几十年来从事新闻传播教育的丰富经验与深入思考,全面地分析了我国当前新闻传播教育的现状、困境、使命、出路等议题,从教育的本质入手探讨了诸多核心命题:为谁而教?谁来教?如何教?教育的内容是什么?学科建设的真谛何在?如何正确理解学科与专业的关系?如何建设课程与教材?如何规划教育的过程及环节?如何把握教育环境、教育政策和评估教育效果等等,不胜枚举。
读完此书,最深刻的感受是“内容注重实效,形式不拘一格”,书中既有大量诙谐幽默、自我吐槽之俏皮话,又有对新闻传播教育抽丝剥茧的分析,体现了作者豁达、乐观、自信的鲜明个性和强烈的忧患意识、责任感。书中抛弃了严肃学术著作惯用的引经据典之风,融入了大量生动的工作实例、生活体悟与人生智慧,读者在畅读时仿佛身处报告厅倾听了一场慷慨激昂的演讲,或辗转席间、办公室、咖啡馆聆听一位长者的谆谆教诲。难能可贵的是,有些看似“上不得台面”的“旁门左道”,如“新闻院系需要什么样的院长”“如何来处理学生事务”“如何来优化院系管理”“如何来营造学院氛围”等内容,也登入此书的大雅之堂,这种接地气的写法其实更具可读性、趣味性和启发性,让读者顿感新闻传播教育不仅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既需要管理者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规范的操作方法,也需要管理者高超的领导艺术、坚强的意志力和强烈责任心。
《导论》关注的核心议题是:在时代新变化、技术新发展、人才新需求、改革新动向的剧变大环境中,新闻传播教育将何去何从?张昆教授认为,故步自封、坐井观天无异于自寻死路,只有不断对新生事物保持敏感好奇之心,怀揣改革创新之意,才能谋求不确定时代下的生存之道。而新闻传播学院教育改革是否成功,关键取决于院长的能力、格局和视野:“作为一院之长,要赋予院系灵魂,院长的气质决定了学院的气质。”与此同时,张昆教授认为,尽管新闻传播教育热闹非凡,但与其他学科相比仍处于弱势地位,因而新闻传播院系的院长成了天底下最难最苦的职业,像个“上压下挤、夹心饼干”“全能要求、无限责任”的“保姆”和无微不至的“生产队长”一般,这番比喻犀利又不失俏皮地道尽了院长的苦辣与辛酸。尔后,张昆教授笔锋一转:院长们干的“虽是天底下最难最苦之事,但总得有人做,在其位,谋其事,乃人之本分”;并指出一个院系能否健康运行,不能仅仅依赖院长一人,一个学院的发展乃是系统工程,涉及诸多环节、诸多要素,非院长一人能承担,办好新闻传播教育,既是院长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 [1] 一位院长需要什么素质呢?首先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其次需有一定的人格魅力、牺牲精神和大爱情怀;最后要有杰出的管理协同能力、广泛的人脉和敏锐的学术嗅觉,兼具学者、教师、官员、专家等多重角色,所谓既能掌舵,又能划桨;既能上天揽月,也能下海捉鳖;既懂阳春白雪,也会下里巴人;既要追求卓越,又能海纳百川。正如书中所言:“一位优秀的新闻传播院系院长,不一定出自高官、不一定是德高望重的学者,不一定是来自业界的领袖,也不一定长袖善舞,但一定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一定要有大爱情怀、教育理想、新闻精神、富有责任感、敢于担当,要有道德、人格魅力和牺牲精神。” [2]
《导论》认为,新闻院系院长的四大要务除师资建设和学生培养外,改善条件和氛围营造也尤为重要。这种论调一般极少出现在严谨的新闻传播教育著作中,作者不仅不讳言,还用诸多笔墨强调了办学条件和办学氛围的重要性。作者认为,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教学理念、再顶尖的师资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保障。“人们常纠缠于大师大楼孰轻孰重的争论,有人主张大师比大楼重要,也有人认为大楼重于大师,其实,重视大师的人也不会无视大楼的重要性,因为要让大师安心教学,需要一个安放灵魂的地方,没有大楼,大师也很难留得下来,同样,认为大楼重要的人,不是忽视大师,而是认为有了梧桐树,才能引得凤凰来。” [3] 这种双举并重、互为因果之思路令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它超越了过去那种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一元化思维,更具人文关怀。同样,学院氛围的营造看似学院管理中的细枝末节,往往容易被忽略,但张昆教授认为办学氛围是一个院系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是学院软实力的体现,如果做得好,无异于用一种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影响人、塑造人、培育人,它有如泡菜,润泽着身处环境其中的人。学院氛围包括学风、教风、院训、院歌、院徽、人际关系等,身处其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其浸润,久而久之会打上特定的文化烙印,形成不同的精神气质。因此,办学氛围不仅影响一个学院的学风和教风,还是一个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它增强了师生的认同感、归属感和成就感,是学院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导论》关于师资建设、教学团队、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见解也颇有见地:首先,在现有的工资绩效制度下实现增量改革,聚集社会资源,设立冠名教授席位,这对于身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来说无疑增加了吸引优秀人才的筹码。其次,打破教研室、系所等基本教学建制,打造专业负责人和教学团队,以汇集众智,各取所长,既可以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又能发挥对年轻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还能加强教师的归属感与成就感,提升学院的办学氛围。再次,确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大实践观,“以培养适用社会发展的“全人”为目的,统合理论概念、哲思批判和技术技能的实践教育观念,具体而言是实现学界与业界、技术技能与理论学术、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传媒素养与人格素养的融合与平衡。” [4] ;其次提出新闻教育改革的三大转向: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由传统的流水线模式向订单式模式转变、教师以科研为中心向以教学为中心转变。最后提出在新文科背景下,要整合校内外各种资源,才能凝聚特色,形成比较优势,尤其是在理工科学校办新闻传播教育,如果能够借力计算机、通信工程等学科,实现交叉融合,不仅可以拓展学术研究的想象力,也可以优化培养模式,造就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
在谈到困难、使命和担当时,张昆教授亦洞察于当前新闻传播教育的诸多瓶颈,指出了诸多问题:1.新闻传播教育的内容脱节,表现在历史与现实脱节、中国与外国脱节、理论与现实脱节等;2.课题重于课程,研究生教育重于本科生教育,重专著轻教材;3.新闻传播实践教育存在观念错位、资源匮乏、体系薄弱、实践与理论脱节等问题;4.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培养过程趋同,甚至还出现部分学校专业学位论文水平超过学术学位论文,学硕学位论文实践导向甚于专业学位论文之怪相。5.内卷化,专业越分越细,课程之间的沟壑越来越深,难以跨越交融,新闻传播专业与广播影视专业不相往来,编辑出版与数字出版并世独立,广播电视技术、影视照明技术与艺术、录音技术艺术、音像技术决然分割等,显然违背新闻传播知识体系的关联与整体性,人为的细分割裂,与当前新闻传播领域全面融合的态势背道而驰。 [5] 究其原因则是当下新闻传播教育教师、学生、人才市场三大关系支点错位所致,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教师的个人成长、价值体现无法从教学中充分获得,人才培养作为教师的中心地位越来越淡化和模糊,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也被弱化;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没有及时传导至教育领域,也没有对教育领域形成足够的压力。未来的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必须尽快复位,其出路在于:打开封闭的教育之门,使社会的人才需求成为教育配置的绝对性引导力量;要强化师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让爱心、责任、义务贯穿到教书育人实践的全过程;要回归教育的本质,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一个人格健全、知识完整的人,让学生成为大写的人、舒展的人、健康的人” [6]
掩卷沉思,感慨良多。张昆教授担任华中科技大学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十余年,在一所工科优势明显的大学发展文科教育,艰辛和困难可想而知。但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实力与复旦大学同为A档,并列为全国第三,这个结果貌似出乎意料,实在意料之中,这是张昆教授领衔的仅40人左右的华中科技大学团队创造的办学神话,为理工科大学的新闻教育改革“杀出了一条血路”,其强大的领导力、凝聚力、战斗力以及借力理工科学科模式等不走寻常路的理念和举措,是实现“弯道超车”的奥妙所在,令人啧啧称奇,深为叹服。此书虽冠名为“新闻传播教育导论”,但字里行间,无不彰显作者对新闻传播教育的热爱之情、对新闻传播教育现状的忧思之意以及臻达改革之决定,将此书喻为新闻传播教育的里程碑实不为过。它旗帜鲜明地告诉读者:在不确定性已然成为最大确定性的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改革只有因势而动,积极识变,主动求变,才可能在剧变中不至于迷失方向,并在未来的教育格局中谋求一席生存之地。
基金项目:论文系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人文通识与素质课程互动教学方法”(142019)、重庆市研究生教改一般课题“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宏思维的培养”(yjg143019)。
注?释:
[1][2][3][4][5][6]张昆.新闻传播教育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39,46,61-62,153,108,250-251.
来源:东南传播2022年第1期,总第209期
【责任编辑:刘君荣】
编辑:黄雪敏 叶凌超
审核:温华英 刘君荣
投稿邮箱:dncbtougao@163.com。
国内统一刊号:CN 35-1274/J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9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