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0年以来,两岸大学传播科系同学们的交流不断;一直持续到2020年,因为疫情与其他因素,交流的势头暂时告一段落。之前作者在台湾教过数百名大陆同学,协助他们从事各种影像产制的学习;同时,也带领或协助台湾同学参与大陆各项微电影竞赛或交流。作者希望从一个见证者视角,来记录两岸青年产制微电影的黄金十年。
一、两岸青年影像交流轮廓
(一)大陆同学来台
2011年开始,我第一次接触到大陆来台学生。这是新竹玄奘大学与东北大学合作的教学项目,当时的学生现在已经任职中央电视台、爱奇艺、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浪网,主要是透过双联学制、互相承认学分,从事影像教学。类似的交流也包括贵州大学、浙江传媒学院、梅洲嘉应学院等校学生,从东北到西南,从齐齐哈尔到遵义,全都齐了。
我们认为,大陆同学来台,应该要深入了解台湾,利用影像纪录台湾在地生活故事,同时也可以透过微电影产制,和台湾同学交流合作。更重要的是,交流不能没有收获,否则就是空谈。因此,我们决定透过“以赛养赛”的方式,协助大陆同学与台湾同学参与台湾各项影视大赛。主要项目有二,一是电视台、各大学主办的新闻主播大赛,都有不错成绩;二是台湾主办的TVBS永续新闻奖赛事,这是台湾各大学都当成重中之重的比赛,透过这种压力测试,来验证两岸影像教学成果。
2016年,我北上任教,也接续上述“以赛养赛”概念,培养大陆同学从事影像交流。但台北的大陆同学规模远大于新竹,除了上述新闻主播与专题类影片比赛外,更多的是教导两岸同学合作,制作MV(音乐录像带)与微电影,另外,也将触角延伸到各种深度的纪录片。MV的产制,是我们对于大陆同学训练基本功,等到掌握一定基础之后,再进行新闻专题、微电影和纪录片的课程。
以2017年为例,铭传大学广电系荣获第一届TVBS永续新闻报导奖首奖,就是在广电系的课堂里,发掘台湾在地的蜜蜂普遍有中囊病的症状。因此,我们找到在地同学协助,配合湖南大学同学合作,前往台湾的三芝、宜兰、新竹、云林,跨地完成的平面、影像、融媒体的复合式作品。当年,包括广西艺术大学在内,总共有十项入围该赛事,显示两岸同学合作,关心台湾在地生态议题的影像产制,能够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二)大陆参展
对于台湾传播领域的同学来说,参加大陆各地举办的奖项,能够增广见闻、以文会友,当然是难得的记忆。不过,包括台湾的男同学前往大陆参赛,会有申办证件的程序。但得知大陆比赛获奖到前往领奖的时间太短,就有不少同学打退堂鼓;其次,许多大学生没有台胞证,特别是合作的同学如果是马来西亚侨生,要联袂将不同场域的学生聚在一起交流影像产制,并没有想象的容易。
我们知道办活动的人很辛苦,但参加活动的人,也有不足为外人道的辛苦。举例来说,台湾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要打工,去大陆参展或交流,在台湾打工的班表都是前一个月预排的,同学节衣缩食到大陆去,面临的后果就是当月打工时数减少,下个月班表大乱的窘境。这种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实际,两岸传播领域的差距,或许未来可以进一步理解。
整体来说,我们鼓励同学参与的大陆影像比赛和交流,主要有厦门大学的凤凰花季毕业展;厦门理工学院的台湾周;福州的两岸大学生微视频采风活动;福州的两岸青年极限微电影大赛;上海政法学院与上海纪录片学院举办的“两岸大学生优秀纪录片展播”;珠海的24格影像嘉年华;武汉的金飞燕,海峡两岸微电影微视频大赛;成都的《一人一伴微拍秀》海峡两岸大学生创意微电影大型创作活动;广州的粤来粤有趣:两岸青年创意影片交流平台等。这些活动是主要的参展大宗,我们也充分感受到主办单位的用心。
不过,本人印象最深的,应该是2019年6月上海大学举办的海峡两岸大学生电影节。参加那么多两岸微电影交流,没有想到上海主办单位费心安排两岸老师得以深度交换各种意见,尤其是安排的时间充裕,让与会两岸教师得以针对教学与影像见解尽兴互动,交流之深刻迄今难忘。提到上海,当然会提到高门槛的WeLove·两岸青年短片大赛We爱。这项比赛,参赛人数很多,制作水平门槛逐年提高,竞争起来越来越吃力,但压力测试下可以知道自己的短板,是一个极有意义的活动。
随着疫情肆虐造成两岸电影交流的影响,现在两岸微电影交流举其大者,大概就只剩下IM两岸青年影展。这事因为台湾的主办单位宣传力度与投放各项新媒体资源甚大;至于其他的两岸微电影交流存在着难度。
二、两岸协力
2018年,我们曾经参与台联一项影像活动,项目叫作《科举制度在台湾》。我们从台北、厦门、泉州、福州、南京、北京全长2000公里,片中描述台湾学子两百年来是如何渡过台湾海峡前往大陆求学。过程中,受到台联的长辈们照拂甚多,包括时任北京市台联副会长王慧、卢咸池老教授的在旁提点,以及汪毅夫教授的大力支持,让我们拍出《重走科举之路》的纪录片。十天行程,两千公里,体会士子情怀。
不过,我想提的是,带摄影器材前往大陆拍摄这得事先申报海关,有一定的程序。为了避免节外生枝,我当下决定全程使用iPhone6进行影像拍摄。
两岸科举制度渊远流长,但文字好写,影像难弄。有感于主办方台联盛情,我们当时希望帮两岸的交流留下记录,所以咬着牙硬拍。结果,十天旅程、八天没有睡觉,食不知味,睡不安寝,总算是完成了这项作品。最后,这支影片获得第六届24格创意媒体嘉年华港澳台铜奖,这是由香港浸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奖项,算是为这个手机微电影留下一点记录。
三、结语
大体来说,我觉得两岸影像交流的形式多元,我们深感各主办单位筹备的用心。不过,还是必须提醒,在数位时代的过程里,凡走过必留下痕迹。但是,我使用多种大数据搜寻引擎希望描绘两岸青年微电影交流,却事与愿违,数字不太好看。
我个人认为,关键就出在两岸青年学子使用的网络平台不同。台湾大学生多半使用脸书、IG、Youtube,留下的网络足迹也多半在此。但是,大陆的网络环境是以微信、微博、QQ为主。由于平台不同,加上在当地如果要使用脸书、IG,相关的手机漫游费不少,对于精打细算的台湾大学生来说,前往大陆拍片交流的记忆,只能留存在自己的手机里,无缘分享,当然也造成两岸微电影交流的网络声量乏善可陈,这是相当可惜的。
我个人认为,两岸交流的主旋律是乐观的。最近的沉寂,只是为日后的交流蓄积能量而已。不过,仍有一些地方需要提醒的,包括我们在台湾应该如何得知大陆各地主办的两岸大学生交流的讯息?没有专属的网域公告此节,其实,绝大多数的台湾传播同学,无从了解各种信息,这是不利于深入交流的。讲得更直接一些,拍片需要时间,也需要筹募资金,更需要配合授课老师的作业,所以前制作业时间很长。如果没有一开始就有清楚的两岸影片交流地图,就难以排定各种时程。
其次,在可预见的未来,两岸微电影交流的重点,会在短视频。拍摄作品时间越来越短,形式越来越多元。目前,大陆主办单位多半透过校际合作,以确保活动交流的顺利进行。但实际授课的老师不见得能清楚掌握。诚如前述,拍片需要的前制作业时间很长,掌握和鼓励拍摄的老师要如何兼顾授课进度跟圆满两岸影片交流,这必须纳入长期的教学计划,不能临时插队。
第三,两岸影片的交流,必须要能够折射在网络声量的舆论图谱里。否则,两岸影片交流的主办单位累个半死,却没有一个客观评价的标准,难以积累合作的成果。尤其,在两岸关系非常不容易的此刻,更需要实事求是,用数字说话,为未来的猛爆型交流提前做好准备。
我从1990年就前往大陆,前半辈子当过两岸记者;后半辈子在大学里教书。三十年来看遍两岸关系的起落。我想讲的是,影片的产制可以是两岸青年沟通的桥梁。两岸关系有落有想,我们得为未来两岸的孩子,打造一个容许洁白羽毛的所在。过程是辛苦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因为,人间正道是沧桑!
以上,是我这十年从事两岸影像教学的心得。我必须强调,这是个人视角的一己之偏。两岸影像交流形式多元,有微电影、短视频、广告影片等部分,所以,我只就我个人曾经实践的部分进行说明。特别是我从2019年12月3日,从厦门理工学院回台后,这两年都没有前往大陆。所以,如果有不足的地方,完全是个人腹笥甚窘,思虑不够周延所致。
作者简介?:
杜圣聪 铭传大学广播电视学系专任副教授兼系主任。
(《东南传播》2021年第12期,总第208期)
【责任编辑:黄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