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舆论宣传阵地的第一个关口,县(区)级融媒体中心最贴近基层民众,又融合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点,融媒体中心新闻宣传工作要贴近群众,有亮点、有创新、有质量,就必须突破现有地方新闻报道格局,挖掘最新鲜、接地气的地方新闻,打造一支“专精特新”的新闻人才队伍,让之形成地方新闻宣传的优势,从而更好地展现城市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关键词:县(区)融媒体中心 地域性 地方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民众、服务民众。?[1]?这从国家战略层面为融媒体中心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全媒体时代,互联网革新了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对各县(区)级融媒体中心来说,既有机遇也有挑战。受地域性影响,地方新闻题材少且小,是县(区)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的一大难题。县(区)级融媒体中心要当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做好服务群众“大文章”,发挥正确舆论导向作用,既要认清当前地方新闻发展困局所在,还要下一番“功夫”摸索出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之路。
一、地方新闻及其地域性特点
2020年底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全国完成全覆盖,随着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新闻报道领域改革步伐的推进,乘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融合“东风”,县(区)级融媒体中心新闻宣传工作迎来了发展“风口”。
县(区)级融媒体中心新闻宣传主要报道内容都是区域内发生的新闻,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地方新闻,是指以某一区域为传播范围的地方性新闻媒体的新闻报道。?[2]?所谓新闻的地域性,就是在新闻中所包含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包括文化、心理、语言和生活习惯等等。?[3]
不同的地方,因地理位置、风土人情、文化发展程度等不同,形成了鲜明特色的地域新闻,生活在该地域的群众就是地方新闻的受众,他们关注所处地方的经济发展、时事政治……这也是地方新闻地域性特点的优势所在。得益于媒体融合,县(区)级融媒体中心宣传报道地方新闻方式更多元化,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电子报纸等新传播技术手段,进一步丰富了宣传报道表现形式和内涵,改变了依靠报刊等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方式,进一步增强了地方新闻宣传的影响力。
但地方新闻的地域性是一把双刃剑,同样受限于地域,县(区)级融媒体中心常常面临着党的最新方针政策获取信息滞后、新闻视角狭窄、新闻素材来源渠道少、新闻人才选拔难等一系列的局限性。
二、新闻地域性给县(区)级融媒体中心宣传带来的挑战
县(区)级融媒体中心对地方新闻宣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新闻地域的局限性在宣传工作中同样存在。
(一)县(区)级融媒体中心受地域限制,新闻“内卷”严重
县(区)级融媒体中心服务于县(区)地方政府,以县(区)政府中心工作为主要宣传方向,以民生、突发等社会新闻为辅。在新闻题材的选择上,多为本县(区)内发生的政治和社会事件,因此其题材范围小、数量少,方向单一。记者的选题也常常出现重叠、交叉,甚至重复报道的现象。与其他本土自媒体之间,也常常形成“抢”发新闻等情况,新闻“内卷”较为严重。
此外,虽与省级、中央级媒体相比,县、区级媒体最接近新闻现场,能够获得第一手、鲜活的新闻。然而,有时候这种优势反被“视而不见”,大多报道内容比较贫乏,以时政新闻居多,缺乏吸引力,报道形式单一,浮于表面。
(二)县(区)级融媒体中心受地域制约与外界信息不对称,报道内容缺乏创新性
县(区)级融媒体中心与中央、省、市级媒体的交流沟通渠道往往十分有限。主要沟通渠道有两个,一是通过县(区)宣传部“上传下达”,二是编辑、记者为上一级媒体传送稿件。 县(区)级融媒体中心直接与中央、省市级媒体的互动交流较少。这种现象在近年,随着互联网社交的丰富有所改观,微信群、OA协同办公等社交软件的应用加强了县(区)级融媒体中心与上级媒体的联系。但仍多为任务性质,这些软件的主要目的,仍然是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或者指标,交流也局限在数据统计方面。
受地域性限制,县(区)级媒体获取最新信息的时间较长。例如,中央、省市一级会议,相应层级媒体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并发布信息,而县(区)级融媒体中心则需要等上一级媒体发布后转发,信息相对滞后。又如笔者在马尾区融媒体中心工作时,报道福州地铁2号线延伸段获批等重大项目上存在着同样的问题,此类项目需获得中央部门审批后,文件层层传达至下级,作为最基层的县(区)级媒体,在此类报道上就显得十分被动。
(三)新闻地域性阻碍县(区)融媒体中心的人才引进,且进一步导致了人才流失
新闻质量的高低与编辑记者的水平高低成正比。无论从新闻的挖掘、角度、叙事手法、采访细致度等方面都需要编辑记者的“真功夫”,考验着编辑记者的专业水平。由于县(区)级融媒体中心平台小,资源匮乏,工资较低,难以招聘到优秀新闻人才。而上级媒体无论是平台、工资、提升等各方面都优于县(区)级融媒体中心。县(区)级融媒体中心培养多年选拔出的优秀人才,也常常跳槽至上级媒体,或其他企业。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县(区)级融媒体中心人才的流失,形成恶性循环。
三、“融”为机,“合”为媒,“人”为本,让“小地方”也能出“好新闻”
县(区)级融媒体中心是宣传地方新闻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与落实的重要载体,也是联系地方党委政府与群众的“桥梁”。县(区)级融媒体中心新闻报道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地域性,受众为当地群众,党的指导方针政策、政府工作的成效,由县(区)级融媒体中心进行宣传,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影响力,引导社会有序发展。因此,破局当前地域性带来的问题,借融合之契机,以小视角看“大发展”,小细节见证“大变化”,用更贴近基层、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地方声音、百姓故事,让“小地方”也能出“好新闻”。
(一)以“融”为机 拓宽新闻报道覆盖面
以媒体融合为机遇,发挥新媒体平台无地域限制的优势,拓宽新闻报道覆盖面,破除县(区)新闻“内卷”。
县(区)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一个标配就是整合了当地报纸、电视、网站等载体,组成一个新闻、政务、服务等于一体的新闻中心。宣传载体也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媒,表现形式也更多,宣传范围更广。县(区)级融媒体可创新利用传播平台,进一步与省市级媒体建立合作机制,遇重大选题可联动合作,相互配合开展直播等业务交流。中央、省市媒体也可在新闻网站、手机App上开辟区域新闻专题,定期更新地方新闻,突破地域性限制,扩大新闻传播影响力。
近年来,新媒体平台成长势头猛烈,各类短视频、社交等移动互联软件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地域限制是不存在的。
以抖音号“大梦蕉城”为例,运营单位为宁德市蕉城区融媒体中心,,目前粉丝近13万,在福建县区级融媒体中心抖音号中名列前茅。研究其报道内容可发现,虽为宁德蕉城区本土账号,但制作内容覆盖国内外热点新闻,选题范围涵盖时政、社会民生、科普、文化等题材。由于更新内容的全面性和广泛性,获得较多受众的关注,很显然,“蕉城”这个地域性限制在这里被很好地突破了。
由此可见,县(区)级融媒体中心可以借助新媒体手段改变地域性带来的局限性,运用官方抖音号、微信公众号等新传播方式让地方有效信息精准推送给受众,只要“酒香”就“不怕巷子深”。例如福建三明市的医改经验、晋江市发展经验等优秀的新闻案例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只要抓住关注点,高质量的作品也能获得跨地域受众的“青睐”。
(二)以“合”为媒 做活做深县(区)新闻
新媒体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如文图、视频等媒体的承载量趋于无限,表现形式也更多样化,涵盖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但传统媒体的专业、严谨恰恰也是新媒体的短板,在突破新闻地域性的限制中,“内容为王”才是永恒之道,要以新旧媒体融合为契机,做活做深县(区)新闻。
做活地方新闻方面,可以融合不同媒介表现形式、媒体平台和报道渠道,让地方新闻报道方式更活泼,内容更鲜活,传播更具活力。如三明市尤溪县融媒体中心形成以高标清电视频道(新闻综合频道、城市生活频道)、“福建微尤溪”微信公众号、智慧尤溪App等现代传播矩阵,并在全国县级中心率先运用4K技术制作、AR技术、云服务。丰富的报道形式和多样的传播渠道让尤溪融媒体中心生机勃勃。近两年来,其逆势而上,保持年均约40%的增长。2020年,实现收入2000万元以上,先后荣获福建省十佳影视创作机构,福建省2020年度国有影视企业社会效益评价考核“优秀”等次,是福建为数不多有盈利且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国有传媒企业。
做深地方新闻方面,亦可以新老媒体融合为机遇,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新闻报道。与中央、省级媒体不同,县(区)级融媒体中心记者要报道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精品文章”实属不易,但可以另辟蹊径,重点关注当地特色的文化、风俗等,打造更多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系列新闻报道,写出精致、有灵气、接地气的作品获得受众喜爱。以新闻方式地方挖掘文化资源,既可发扬、传播文化,又能提升城市内涵,助推城市发展。
船政文化被誉为中国近代史“活化石”,是马尾区的“文化瑰宝”。笔者在马尾区融媒体中心工作时,就围绕船政文化多角度切入报道,挖掘文化故事。历史故事只有从叙述者口中叙述,才能引起共鸣,这样的报道更能打动人心。2014年9月,海峡两岸各界公祭福建戍守台湾将士活动在马尾举办。此类大型活动,如果仅仅报道活动现场及意义,便逊色许多,结合船政文化,挖掘出背后的感人故事,报道才更立体、更有层次。现场笔者采访了叶昌桐及同胞弟弟叶昌澄,一位曾是台湾高级军官,另一位则是曾任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军官,因为解放战争,两人分隔两岸50年,最终相见。此次携手参加活动,意义非凡。在采访中,笔者以当年的回忆、两岸生活环境的变化为主线,通过一个个记忆中的场景呈现故事,从小故事映射出历史发展大步伐。报道发出后,在省市媒体上刊登、转发,引起了热烈反响。
“以小见大”是做深地方新闻的有效路径,但地方特色文化的挖掘报道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工作期间,笔者定期跟踪船政文化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推出系列报道,陆续在中央、省市媒体刊登了《船政文化:托起一座城市的底蕴》《福州马尾船政特色历史文化街区开街 续百年船政精神》《专访邱毅:船政文化是两岸交流的纽带》等文章,通过公众号、新闻App等新媒体载体,配上图片、视频,采用多元化传播方式,线上+线下轮番宣传,让马尾群众深入了解地域文化特色,从而使人人争当文化宣传大使。
(三)以“人”为本 筑巢引凤培育人才
一篇地方新闻报道是否成功,就要看是否能够获得受众的认可。这与新闻素材本身的可读性息息相关,同样也是新闻工作者功力的反映。对于县(区)级融媒体中心而言,优秀新闻人才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人才引进,二是人才培养。解决县(区)级融媒体中心人才问题也应从这两个方面入手。
在人才引进上,县(区)级融媒体中心可以从提升待遇和发展前景等方面入手。可将采编人员分为高级人才、优秀人员等等级,并在待遇上体现,让最优秀的人才劳有所得,获得最好的待遇;在发展前景方面,为优秀人才“定制”发展路径,规划好职业路线,铺就上升的“绿色通道”,让人才“看得到未来”,提升工作积极性。
在人才培养上,县(区)级融媒体中心应从本单位的基层选拔和培养一批人才作为后备中坚力量。一方面,可实行“以老带新”的传统模式,不断提升新晋采编人员的业务能力,并在其中发掘有潜力的优秀新人;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流学习、业务培训等办法,让后备人才接触到更高层次的同行,了解行业顶尖作品制作过程,进一步提升后备人才的业务水平,跳出区域媒体的框架,使县(区)级融媒体中心采编能力不再停留在县(区)一级,可以向更高层次、更高站位、更广阔视角等方向发展。
此外,新形势下新要求,全媒体时代,县(区)融媒体中心还需要加大力度培养一批“专精特新”的专业人才,新闻从业工作者不仅要及时更新专业基础知识,深入基层,注重细节,写出接地气、有灵气的报道;还需要转变传统思维观念,掌握新媒体技术、互联网思维,建立具备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思维。
四、结语
在多元化的传媒发展格局下,县(区)级融媒体中心新闻改革步伐加快。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对媒体建设、新闻作品的要求始终没有改变。真实客观、传播广泛、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始终是不变的“金标尺”。而如何突破地域性限制,让县区“小新闻”也能展现“大格局”,让“小地方”成为新闻“大舞台”,成为了新的命题。
综上所述,要以媒体融合为机遇,将传统媒体优势转化为新媒体优势,借力新媒体平台突破地域限制,拓宽新闻报道覆盖面,加强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从而提升县(区)级融媒体中心的综合实力,这也许是如今互联网时代下做强县(区)级融媒体中心的一条新发展之路。
注?释: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3.
[2]童兵.新闻传播学大辞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4.
[3]邓戈.强化新闻地域性提升地方台影响力——以梧州电视台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2012(06):94-98.
作者简介?:
许琳晶 福建省海峡广播影视译制中心电视节目后期制作编辑。
(《东南传播》2021年第12期,总第208期)
【责任编辑:刘君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