逗号,一个停顿的标记,一个承上启下的气口,一个连接过去和未来的指示牌,以及文学永无止境的图腾——中国现代文学馆将它做成馆徽,天然赋形的“逗号石”被视为文学馆的重要标记。为什么这个普通的标点,被如此看重?只因它来到中国,划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而它的到来,缘于一场外遇——
“新文化运动是一个外遇。” “一个作家和一个时代的相遇,一个作家和另外一种文化的相遇,几乎可以看成是一场艳遇。”
在《文学的日常》第二季,文学评论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到作家李洱工作的中国现代文学馆拜访,在文学的圣殿里,两人俱怀逸兴壮思飞,妙见无数。
早春二月,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春色比别处多了几分妩媚清艳,只因这里有——
“我要郑重地向你们介绍,在北京市、在整个中国很少有的玉兰,这叫二乔玉兰。”
李洱的声音高扬热烈,很有种家有芝兰玉树恨不能炫于天下的自豪感。
玉兰在全国各地寻常可见,但多是紫的紫、白的白,泾渭分明得很。而二乔玉兰,从花瓣底部晕开的紫,洇至中部就散了影踪,让给了玉白,如此二色的妙合,想是勾起了前人对历史上有名的江东姐妹双姝的爱慕,于是也就得了这一美名。
见到老友发现花开兴致盎然,张清华不由打趣:
“李洱知道的虚的比实的多,虚己应物。”
在《应物兄》中,李洱的确充分显示了虚己的能力,把自己充分倒空,在小说里搭建出了山川万物、载入了东西文化。单说植物,他所描绘的植物背后有历史、有趣闻、有学术、有文学——
楷模一词怎么来的?孔子墓前的楷树与周公旦墓前的模树合并得来;
梅花不能摘,得用剪子剪,“一剪梅”是也;
院内不宜栽蔷薇、宜种牡丹,我们现在看到的牡丹是五个野生品种反复杂交之后形成的;
同是桃树,南方叶先花后,北方是花先叶后。花先叶后,故有灼灼其华,人面桃花相映红……
作为文学评论家,张清华认为小说是一个杂语的世界,要看得见万物荟萃,小说家就应该是杂家:
“巴尔扎克的小说记录了一八三零年代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他以小说为载体,通过对人物生活场景、商务活动的刻画,把法国社会重大的历史变迁记录了下来。这些是你从史书里看不到的。”
如果说园林胜景打开了你关于文学的种种曼妙情思,那么步入馆中,这缕缕情思就会化做奔跃的小鹿,撞得人心跳如鼓,激动难抑。
“这是青春英俊的面孔。”
“聪慧、英俊、风度。”
李洱和张清华在二十世纪初中国作家留学欧美日的群像前站住了脚。
回到刚开始的“逗号”——一百年前的中国人,还在以“之乎者也”作文章停顿的标识,是求知于西方的知识分子带回了标点符号,致力于推广白话文,向旧时代、旧文学告别。白话文到底有什么好?当年,胡适曾在北大文学院的课堂上做了这样的试验——
用文言文和白话文拟一份拒绝从政邀请的电报。选用文言文的学生们,集思广益后择出了字数最少、表达最清楚的一份:“才疏学浅 恐难胜任 恕不从命”。白话文该如何表达呢?胡适给了五个字:“干不了,谢谢。”
如今的我们,生活在白话文的呼吸里,可能有些人已经意识不到这一运动的意义何在。但相信对于文言文不易学、不好懂都是有所心得的,而百年前的文学家们就希望以推广白话文宣传新思想、新学说以带动整个民族的复兴。
他们辛勤耕耘的天地不过是斗室,甚至是陋室——
他们昼夜伏案、朝乾夕惕,择窄床杜晚起——
而就是在这样清简的条件下,他们写出了煌煌巨作、佳篇,为处于暗暗长夜的中国点起了一盏盏明灯。
我有个人的经验,我也熟悉同时代人的经历。在我们十几岁的时候,给我们点燃心灵的火炬、鼓舞不少年轻人走上革命道路的,不就是我们的现代文学作品吗?抗日战争初期大批青年不怕艰难困苦,甘冒生命危险,带着献身精神,奔赴革命圣地,他们不是也受到现代文学的影响吗?在乌烟瘴气的旧社会里,年轻人只有在现代文学作品中呼吸到新鲜空气,这些作品是他们精神的养料,安慰他们,鼓励他们,扩大了他们的视野,培养了他们斗争的勇气,启发他们,帮助他们树立为国为民的崇高理想,树立战胜旧势力的坚定信心。我们的现代文学好像是一所预备学校,把无数战士输送到革命战场……
——巴金《随想录·再说现代文学馆》
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不仅有创作者的展示空间,亦有批评家的舞台。
“你看这是吴福辉老师。雷达老师。吴秉杰老师。群星璀璨。”
作为一名作家,李洱深深认识到批评家的重要作用。于他自己,一路行来从李敬泽、吴义勤、孟繁华、张清华、张陵等文学评论家处都收到了不少真知灼见;回望历史,也是一名名文学批评家发掘出了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迷人之处。
“《金瓶梅》里有两句话:雪隐鹭鸶飞始见,柳藏鹦鹉语方知。藏在雪地里的鹭鸶,只有飞起来你才能看见;柳树上的鹦鹉,只有说话的时候你才能发现。批评家就是发现‘林藏鹦鹉’的那个人。一部作品如果没有经过批评家的检视,没有经过和批评家的对话,这部作品某种意义上不存在。”
就如金圣叹之于《水浒传》、脂胭斋之于《红楼梦》、张竹坡之于《金瓶梅》、吴福辉之于海派文学、雷达之于王蒙……一场场知音的相遇,解开了鹭鸶和鹦鹉的行踪,让更多的读者共同抵达了文学艺术的微言妙境。
这是一次令人心弛神往的对谈,一次对“蓬莱文章建安骨”的深度发现。想了解更多吗?东南卫视5月26日21:00《文学的日常》第二季,随李洱&张清华步入现代文学的殿堂,发现“雪隐鹭鸶”。
- 李洱获奖经历(部分) -
收录《导师死了》《缝隙》《加歇医生》《二马路上的天使》《悬浮》等七篇。《导师死了》是李洱第一篇发表在《收获》上的中长篇小说,他认为自己通过这篇小说,学会了写作,“找到了一个关于知识分子的叙述空间”。
你“听”到的不是多转折装饰音的“花腔”,而是多个人耍各自的花腔,向你讲述一个“葛任”的故事。葛任是谁?他到底有没有死?他是不是英雄?从他们的花腔里去甄别判断吧!
收录《喑哑的声音》《堕胎记》《饶舌的哑巴》《错误》《夜游图书馆》《悬铃木枝条上的爱情》等15篇小说。虽有才学满腹,却陷于精神困境——夫妻、师生、朋友关系一一失范,知识分子该当如何自处?
李洱所写的乡村,不是田园诗意的所在,而是一个权力争夺的舞台。2008年,时任德国总理的默克尔访华时点名要与李洱相见,起因就是这本在德国大火的小说。默克尔说,从这本书中,她看到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乡村发展,看到了在新的经济形态与民主制度发展下农村生活的改变。
收录《午后的诗学》《遗忘》《动静》《光与影》《从何说起呢》等五个中篇。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掌握着话语权的知识分子却面临着失语、胡言乱语的困境——纵有满腹牢骚,更与何人说?
《收获》发表时,说“标志着一代作家知识主体与技术手段的超越”,“构成了一个浩瀚的时代星图”;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单行本时进一步升级,认为“对于汉语长篇小说艺术而言,《应物兄》已经悄然挪动了中国当代文学地图的坐标”。如此一部磅礴之作,从中可以收获知识的快乐,亦能对知与行有新的感悟。